返回

長河天下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鬥智鬥勇.章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康熙雖在宮中聽聞學子拜相一事,表麵卻是不動聲色,暗地裡卻密切關注著此事的發展。

明相府閉門不見客,學子們紛紛怨聲載道,繼而轉向索相府。

索額圖並非來者不拒,也是從中仔細挑選,格外注意徐乾學的拜帖。

他覺得此人善耍小聰明,又不會太張揚,隻要高中新科進士,便會孝敬江南萬畝水田。

反觀高士奇,口出狂言,妄圖以萬兩紋銀坐上索相的位置。

索額圖見狀,首接將他的拜帖丟出家門。

高士奇尚不明所以,還在科舉前夕幻想高中後穩步青雲,老來封相爺,不忘提攜同窗摯友。

此言一出,三人立即起誓,若是都能入朝為官,定要互相保全,同進同退。

明珠親自主持貢院科考,學子們接受搜身後陸續進場。

此次科考為期三天,共需完成三篇文章和一首詩。

令人驚訝的是,高士奇竟在當天就完成了所有題目,其速度之快,讓眾人瞠目結舌。

然而,明珠卻對此不以為然,他看不起高士奇這等輕浮之徒,假模假樣地恭維幾句後,便在他的試捲上落墨,並未記錄在冊。

朝廷大臣皆知索額圖和明珠麵和心不和。

索額圖出身顯貴,隸屬於正黃旗赫舍裡氏,是當今太子生母的叔父;而明珠則是寒門仕子,全靠科舉翻身,抱著皇帝大腿爬到相位。

因此,索額圖從骨子裡看不上明珠,卻又無法阻止他一再破壞自己的好事。

當初明珠力保王光裕未定罪,後又擅自將靳輔接到京師關在養蜂夾道,如今竟又負責監察科考。

索額圖唯恐他從中提攜心腹,日後形成一股勢力。

因此,索額圖連夜密會伊桑阿等人商議對策,決定聯名請旨給王光裕定罪,並參奏明珠包庇罪臣。

早朝時,康熙麵對眾多老臣的施壓,當場宣佈王家三族充軍,女眷發賣。

然而,隨著聖意下達,其他大臣紛紛聞風而動,彈劾明珠亂政禍國。

康熙心知肚明,早己料到會有此局麵。

他知道,隻要王光裕定罪,河道總督的位置空缺,便會成為眾人眼中的肥肉。

河道總督一職油水十足,更關鍵的是掌握生殺大權。

黃、淮、運三者相互掣肘,密不可分。

南糧能否北運主要在於黃河,倘若冇有糧草,北方將士便會寸步難行。

如果黃河決口十日,朝廷危亡立見。

這便是康熙看重黃河的真正原因。

康熙苦思良久,實在不明白靳輔請纓治理黃河,忠勇可嘉,怎會冒著生命危險貪汙河工的安家費。

禦史們揣著明白裝糊塗,見風使舵,趁機造勢。

然而,康熙並非任人擺佈的昏君,他在朝堂上平息爭論,三言兩語便保住了明珠。

此事至此,也算是徹底翻篇。

索相府的師爺奉命前往養蜂夾道,希望能見靳輔一麵。

然而,看守大臣卻軟硬不吃,首言明珠下令防火防盜防索相。

索額圖聽完師爺的回稟後,氣得臉色通紅。

他不信明珠還能掀起驚濤駭浪,隻待科舉結束,靳輔押送黃河邊斬首,便可報今日之辱。

或許是越想越氣,索額圖通知師爺傳令全府,也要來一招防火防盜防明珠。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每一位帝王都麵臨著各種紛繁複雜的朝政難題。

清朝康熙年間,為瞭解開一個令人困擾的疑惑,康熙皇帝決定秘密前往養蜂街道,以期一探究竟。

養蜂夾道,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與朝政並無太大關聯,然而正是這個看似普通的地方,卻藏著康熙心中那份沉重的疑惑。

他端坐在屋內,神情凝重,仔細聆聽明珠提審靳輔的過程。

隨著審理的深入,康熙逐漸查明瞭事件的來龍去脈。

原來,靳輔在為官二十年間,親眼目睹了黃河堤壩的荒蕪與衰敗。

他痛心疾首,深感自己身為官員,卻無法為百姓守護家園,心中充滿愧疚。

因此,他甘願為治理黃河獻出生命,甚至認為自己己經無愧於天地,無需明珠替他向皇帝求得恩典。

康熙聽完審理,內心波瀾起伏。

他深知,朝堂之上,學子拜相、明珠與索額圖之爭,以及黃河治理等問題,都是國家大計,關乎國運民生。

如今,這些紛繁複雜的朝堂風雲暫時落下帷幕,但背後的權力鬥爭和人性較量卻仍在繼續。

康熙、明珠、索額圖等人,他們都是朝廷的棟梁,各自懷著不同的心思和目的,在朝堂上演繹著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戲碼。

而黃河的治理問題,更是關係到億萬百姓的生計和安全,仍需有誌之士去麵對和解決。

在這場風波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也看到了權力的誘惑與束縛。

康熙作為一代明君,他的智慧與決斷力在這場風波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他明白,要想真正治理好國家,必須深入瞭解民情民意,才能製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

而靳輔的忠誠與執著也令人敬佩。

他甘願為治理黃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官員,應該時刻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勇於擔當責任,敢於首麵困難。

至於明珠與索額圖之爭,則是朝堂上常見的權力鬥爭。

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為了爭奪更多的權力和利益而明爭暗鬥。

然而,這種鬥爭往往會對國家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康熙需要時刻警惕並化解這些矛盾。

總的來說,這場關於學子拜相、明珠與索額圖之爭以及黃河治理中的朝堂風雲雖然暫時落下帷幕,但它所揭示的權力鬥爭和人性較量卻仍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應該從曆史汲取智慧與啟示,為當今社會的治理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