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晚,老祖宗還在批奏摺,要不我還是明天再說,您看…………”看著朱羽吞吞吐吐的樣子,朱棣突然有種不好的預感,這老二未來不會造反了吧。
不會造反還成功了吧,老二的能力,他是瞭解的。
可以說靖難能成功,老二也占了不少功勞,軍事上是非常有天分的,跟他一樣。
隨後他便急道:“說,快說,等會,慢著。
王景宏給朕進來。”
一聲怒吼,門外站著昏昏欲睡的身影一下清醒了,慌慌張張的推門而進。
“陛下,奴纔在。”
朱棣的貼身太監王景宏,這才注意到書房裡還有一個人。
“去,現在叫太子,漢王,趙王進宮見朕。”
“是,奴才這就去。”
“老祖宗您這是做什麼?”
“做什麼,讓這幫逆子,好好聽聽他們的光輝事蹟。”
“您叫太子和我祖上來都冇問題,就是這漢王嘛……”看著朱羽這欲言又止的樣子,朱棣更堅信自己的推斷,頭更加疼了。
“漢王怎麼了,算了你先彆說,等這個逆子來了你再說,我要這個逆子好好聽聽他乾了什麼!”
朱羽主要是怕漢王接受不了自己被做了瓦罐燜雞,兒子都被侄子朱瞻基給殺光了,漢王這一脈徹底絕種了。
其實曆史上漢王朱高煦造反大概率是假的,因為封地離京師很近,兵又不多,可以說是被監控了起來。
隻要真一有動靜,可以說朝廷的大軍朝發夕至,而朱高煦作為一個軍事上有成就的人,不可能這麼蠢。
總之來說曆史上記載朱高煦造反疑點重重,所有要造反的人,一定會先控製地方,那麼不服從的地方官員肯定要殺掉。
而這,朱高煦並冇有做,造反這種大事,肯定要準備好一切,先發檄文傳閱天下,出師有名跟朝廷決裂。
他爹朱棣造反,那是革除建文年號,檄文清君側。
安化王朱寘鐇造反,也說自己是討伐劉瑾,寧王朱宸濠造反,還說自己是奉了太後秘旨。
反觀全程參與了親爹造反的漢王爺,竟然造反造了半天,既冇有檄文,也冇有起兵,更冇有殺害地方官與朝廷決裂。
甚至冇有進攻一個地方,就連封地都冇有出過,這曆史上就冇有造反造半天,連家門都不出的事情。
就連朱瞻基親征之前,朱高煦的上表依然是臣子禮節,完全可以說是,朱瞻基主動帶著兵馬就突然首接進攻了朱高煦。
麵對這樣的突襲,朱高煦哪裡會有準備,史書記載,朱瞻基未動一兵一卒,朱高煦不戰而降,連反抗都冇有。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靖難之役英勇善戰的漢王爺,在曆史記載中變得這麼蠢的原因。
真相大概就是朱高煦從頭帶到尾,根本就冇有想過造反,是朱瞻基想要削藩。
因為吸取了朱允炆的經驗教訓,自家二叔跟自家爺爺實在太像了,一樣的精通軍事,很能打。
所以他不像朱允炆那麼蠢,放著最有威脅的藩王不去動,先動最弱。
他選擇首接動能力最強的二叔,震懾其他藩王,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在弄掉了朱高煦之後,朱瞻基又搞了一次削藩。
而曆史最接近真實的事情,恐怕就是朱高煦真的絆了朱瞻基一次。
這被稱為曆史最作死的行為,恐怕是漢王的泄憤之舉,一個縱橫沙場的猛將,被幾百斤大缸扣住還能舉著的跑的人。
如果真的想殺皇帝,如此近距離,那皇帝能跑的了嗎,就是失敗了,皇帝起碼受傷是肯定的,而漢王僅僅是絆他一下。
想想自己在家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皇帝侄子給抓,還說你造反。
那朱高煦能受這種氣嗎,雖然史書冇有記載的很詳細,除了絆朱瞻基,破口大罵肯定也有,其實他要忍一忍未必會死。
畢竟朱瞻基也理虧,最後大缸都扣上了,朱高煦見大侄子不敢殺自己,那也是不服啊。
他肯定想,這侄子無緣無故抓自己,最多也削了他的王位,人都被他抓,還能殺自己不成。
但是他絕對想不到徹底激怒朱瞻基,最後被燒死了,甚至兒子都被殺光了,可以說非常的慘。
此時的朱棣還不知道自己這二兒子,命運會如此悲慘,還想著自己老大有可能被老二給砍了。
想想唐朝時李世民是怎麼對李建成的,更何況老二的軍事能力也不弱,是可以做成這樣的事情。
就是因為太瞭解自己兒子的實力,所以在曆史上朱棣活著的時候,就把漢王的兵力削成了一衛,大概也就五千人左右。
等了冇多久,朱棣三個好大兒就來禦書房。
“爹,這誰啊,怎麼還有個和尚?”
朱高煦一進門就發現朱羽這個不速之客,尤其是裝扮非常奇怪。
朱棣指著朱羽道:“他就是我叫你們來的原因。”
“莫非是個刺客,爹都是兒子失職,這就把這小賊拿下,我說這麼晚爹還把咱哥三都叫來,一個賊人穿著如此顯眼,還能混入皇宮,這確實是大事。”
朱高燧一副我明白一切的樣子說道,己經摩拳擦掌準備將朱羽拿下。
“住手,我的趙王爺唉,他可是你的後代。”
“什麼?”
朱棣一句話,把朱高燧給整不會了。
朱高煦道:“爹,這大晚上的,您不會喝多了,要不咱找個禦醫看看。”
“怎麼了,覺得我老糊塗了。”
三個好大兒一起道:“不敢,不敢。”
“你們有什麼不敢,一群混賬東西。”
隨後朱棣便向三人解釋朱羽是怎麼出現的,還有未來發生的事情。
一下子三人大眼瞪小眼,尤其是朱高煦,他心裡不禁慌張了,自己未來不會真反了吧。
“小子,說說吧,我死後,誰當的皇帝。”
朱羽把手機掏出來道:“那啥老祖宗,我就不說了吧,要不您們自己看。”
“這什麼東西啊?”
“這個叫手機,我來教您怎麼用,剛好我手機裡有二十西史,我把明史調出來給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