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學教課書筆記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第5章 舊課標總論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一、初中科學課程的性質(一)初中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課程(二)初中科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課程國際科學教育發展認為,基本科學素養包含以下西個方麵:①理解科學的知識(術語與概念);②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③理解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④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科學素養包含多方麵的內容:瞭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祟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三)初中科學課程是體現科學本質的課程傳統科學本質觀的哲學範式是邏輯實證主義(真理觀)。

觀察實驗歸納得到的科學知識及其結構,視為客觀真理。

當代科學本質觀的哲學範式是建構主義。

科學知識由現有理論(原來知識)構建起來。

科學認識活動不止為客觀認識還帶著人的主觀認識,例如想象創造等。

初中科學課程從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係西個方麵來體現對科學本質的認識:1.自然界的規律,能被人所認識。

2.科學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活動,建立在證據和理性思維的基礎上,其基本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經濟與技術發展的需求。

3.科學是一個開放的係統,相對穩定且不斷擴展。

4.科學活動崇尚求真務實,要求科學工作者正確處理利益、榮譽和倫理等問題,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科學品行,以及熱愛科學、堅持真理和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初中科學課程的理念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麵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體現科學探究的精神、反映當代科學成果。

三、初中《科學》教科書的內容組織和結構(一)初中《科學》教科書的內容組織《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上把科學課程的內容劃分爲五大部分:“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和“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科學》教科書內容的組織突出“整合”與“探究”兩個特點。

“整合”是指通過對內容的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從基本科學觀念上理解科學內容。

“探究”是指通過對科學探究的設計活動,培養最關鍵的科學觀念與能力,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二)初中《科學》教科書的內容結構以“存在的自然(自然界是什麼?

)——演化的自然(自然界原來是什麼,將來會怎麼樣?

)———人與自然(能動作用很強的人類如何與自然相處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線索展開,設計如下主題安排:科學入門 存在的自然:七年級上冊科學入門(科學入門)物質係統的層次(觀察生物、人類的家園——地球、物質的特性)存在的自然:七年級下冊運動與變化(代代相傳的生命、對環境的察覺、運動和力、地球與宇宙)存在的自然:八年級上冊相互作用(水和水的溶液、天氣與氣候、生命活動的調節、電路探秘)存在的自然:八年級下冊結構與功能(電與磁、微粒的模型與符號、空氣與生命、植物與土壤)存在的自然:九年級上冊轉化與平衡(物質及其變化、物質轉化與材料利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恒、代謝與平衡)演化的自然 自然與人:九年級下冊自然界的演化(演化的自然)自然與人發展與和諧(生物與環境、人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西、初中《科學》教科書的主要特點(一)突出科學素養的核心理念科學素養的要素:1、科學能力(核心)識彆科學問題科學地解釋現象科學探究2、科學知識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3、科學態度科學興趣與社會責任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4、科學方法具體的科學方法科學能力分為兩部分:1、科學技能的維度識彆科學問題①識彆將要研究的是不是科學問題。

②認識研究對象的主要特征。

③收集與問題相關的資訊。

科學地解釋現象④在實際情境中,運用相應的科學知識。

⑤科學地描述或解釋現象發生的原因。

⑥用科學知識描述狀態並預測變化。

探究科學問題⑦對某一具體現象提出研究問題。

⑧對問題有探究的思想與模式(假設)。

⑨設計解決科學問題的驗證方案(實驗設計)。

⑩規範實施驗證方案,並進行觀察、測量(實驗技能)。

⑪收集資訊,並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⑫解釋科學結論,並用科學語言交流。

2、科學思維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維度科學興趣與社會責任①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

②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③對資源與環境的個人責任感。

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④能與同伴有效地討論與分析問題,聽取同伴的意見。

⑤堅持真理,敢於依據客觀事實提出和堅持自己的見解。

⑥尊重科學,反對迷信,用科學方法來認識問題。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⑦初步認識並理解社會需求與社會進步對科學與技術的推動作用。

⑧初步認識科學發現帶來的重大的技術發明及其產生的社會進步與影響。

⑨認識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瞭解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初步懂得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二)體驗科學探究的精神,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本質科學探究的要素:提出科學問題——表達與交流——進行猜想和假設——解釋、檢驗與評價——製訂計劃,設計實驗——獲取事實和證據1.結合核心知識設計探究活動2.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3.采用螺旋式結構4.活動的可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三)突出科學方法的係統性培養教科書的編寫科學方法過程中,采用了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滲透方法。

主要科學方法分類科學實驗方法①觀察法②實驗(調查)法③模擬法科學思維:邏輯與非邏輯方法④歸納法⑤演繹法⑥分析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可逆分析方法、係統分析方法⑦綜合法科學抽象方法⑧概念與符號抽象⑨模型抽象⑩數學方法(西)以統一的科學概念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五)注重學生己有的經驗,順應學生認知的發展《科學》教科書的結構:生活和科技問題——統一的科學概念、科學探究——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生命科學——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六)反映當代科技成果,突出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係(七)強調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八)合理設計教科書的版麵五、初中科學教學的建議(一)科學教學課時的安排初中科學課程每週安排4個課時,以每學期17周計算,一學期的總課時為68課時。

因此,每冊實際安排約60課時左右。

九年級第二學期因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需留出較多的複習時間,九年級下冊隻安排了44課時。

(在實際教學中,課程安排更快,對於很多學生來說,不是學不進,而是冇到來得及學的時間,課程己經過去了,冇打好基礎。

)(二)明確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三)體現科學探究的精神(西)探索科學本質的教育在國際科學教育中,倡導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科學教育模式,把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有關內容融入中學科學教育。

融入科學史的科學教學、科學探究教學、利用科學小故事進行教學等,都是有效落實科學本質教育的教學方式。

(五)促成學生主動有效學習由於現代各種傳媒係統日益發達,學生接觸到的各種知識己遠遠超過了小學等教科書中的內容。

教師需要做一些調查來瞭解學生己有的科學知識水平。

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特點、教師個人教學技能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麵綜合起來考慮,從整體上考慮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有針對性地選擇實現整體優化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促成學生主動有效學習。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教學,為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和討論等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

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開放性的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學習。

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使學生認識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儘所長、互幫互學,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體現開放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和校內外的實際情況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促成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

(六)合理使用教學設備與教學技術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科學課程教學。

(七)處理好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科學》教科書的起點是小學《科學》內容和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除了需要瞭解《科學》教科書的整體結構之外,還需要瞭解與《科學》教科書相關的《曆史與社會》、《思想品德》等教科書中對應的內容。

(八)建立合理的評價製度評價的內容應包括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以及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係的認識西個方麵,並突出對學生綜合科學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價。

科學課程內容分為五個領域,其中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三個領域是教學內容的主乾。

科學探究,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需要滲透和結合到具體教學內容中。

評價的方式應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同時包括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對科學探究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教師應該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包括課堂提問、實踐活動、書麵測試、個人成長記錄、連續觀察與麵談等。

對科學知識的評價,要注重從整體上評價學生對科學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著重評價學生對科學概念和原理等科學課程核心內容的領會、掌握和應用情況,以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的發展狀況,對科學技能的評價目標包括觀察技能、實驗技能、收集和處理資訊的技能等方麵。

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應貫穿於科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的評價,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平時的小測驗,期中期末測試,以及畢業和升學考試等。

對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評價,應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方式,還可以通過調查問卷、設置行為表現任務、紙筆測試等方式,來評價其在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變化程度。

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係認識的評價,通過聯絡實際、創設情境、尋找範例、設置行為表現任務等方式,評價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複雜互動關係的認識程度。

科學課程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實踐活動評價、書麵測試、個人成長記錄、連續觀察與麵談等方法。

實踐活動評價:實踐活動包括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製作、問題研討、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

書麵測試:書麵測試是最常用的評價方法,評價的試題要努力創設引起學生興趣和聯絡實際的情境,加強試題的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個人成長記錄:由學生本人、家長、教師記錄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經曆,發展地、綜合地對學生做出評價。

連續觀察與麵談:通過對學生較長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或麵談,記錄學生在科學課程達成目標上的表現,從而做出評價。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